營養科醫生進病區查房,經常聽到患者說:
“醫生,我家里人為了給我補充營養,天天煲各種湯”
“醫生,這個是發物,我不能吃”
“醫生,人家說不吃主食,能夠餓死腫瘤”
那么,腫瘤患者到底為什么要進行營養干預,飲食應該吃什么、怎么吃呢?
身體的正常功能維持,離不開健康飲食,如果不幸罹患腫瘤,那么營養就更為重要。
有調查顯示,腫瘤住院患者中營養不良的發生率可達63%,近半數患者體重下降低至病前體重的90%。營養狀況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間接決定了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效果好壞、臨床結局如何、并發癥多少、住院時間長短以及治療費用高低。
在住院治療的過程中,蛋白質-熱量營養不良的發生、治療藥物對食欲的影響、長期臥床活動量下降等都會導致患者肌肉組織消耗和機體功能減退,而科學的營養干預、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攝入可以有效防止機體組織分解、減緩甚至停止體重下降、提高對感染的抵抗力,提高對放化療的耐受力、減輕臨床手段治療的副反應。
腫瘤生長需要營養物質,其來源的確是與正常細胞進行營養爭奪,但如果就此不進行營養治療,正常細胞、組織、器官往往首先受損。腫瘤患者,尤其已經有營養風險的腫瘤患者,如果不及時進行營養干預,很容易發生營養不良,導致機體的免疫力降低,這會嚴重影響甚至中斷臨床治療。可見營養干預過程中,機體受益大于腫瘤受益。
那么,腫瘤患者應該吃些什么呢?
首先,為了保證熱量攝入,應攝入足量的主食。主食品種的選擇上應相對豐富,且避免過度加工的精細糧,推薦大米、小麥、玉米、馬鈴薯、豆類等。
其次,推薦每日食用500g以上的蔬菜以及300g以上的水果。蔬果中所含的膳食纖維對腫瘤的發生、發展能夠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活性多糖能夠促進骨髓造血,增強機體免疫防御能力,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豐富的維生素及植物化學物是良好的抗氧化劑。
同時,應適當增加優質蛋白的攝入,推薦魚類、禽肉類、蛋類、乳制品,乳糖不耐受的患者可選擇飲用酸奶。在油脂的選擇上,推薦攝入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魚類、種子堅果類等。
知道了“吃什么”,再來聊聊“怎么吃”。
對于體重已經在持續下降的患者,首要營養目的就是減緩體重下降速度甚至追回丟失體重,而尚未有體重丟失的患者,首要營養目的就是預防體重下降。那么,在食欲有限的狀況下盡量食用高營養密度的食物,并可在專業營養醫生指導下適當進行營養補充。
各類煲湯中患者最需要的蛋白質不溶解于其中,且葷湯中含有大量脂肪,大量攝入容易增加消化系統負擔,所以湯的營養價值有限,不建議大量喝湯。
而“發物”的說法來源于中醫,其描述指向那些容易引起機體過敏的食物,因此在不過敏及對攝入某類食物沒有較大心理負擔的前提下,鼓勵患者攝入種類豐富的食物。
當患者因為食欲不佳、心理障礙等原因無法在三餐完成一天能量需求攝入時,加餐或少食多餐都是不錯的選擇。
加餐的時間安排建議在每餐的2-3小時后,每天2-3次。加餐的內容既可以選擇水果、小糕點等小體積高熱能的食物,也可以根據營養醫生的推薦選擇口服營養補充劑等流質食物緩慢飲用。
最后,如果您處在醫囑禁食狀態,或有消化道出血、梗阻等飲食禁忌癥,一定要咨詢醫生進行專業指導。
腫瘤患者的營養狀況是影響治療效果及生存質量的重要因素。加強營養支持,對增強臨床治療效果、降低化療藥物副作用、提高放療的耐受都具有重大意義。
本文作者: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營養科 徐洋